会员您好,中国雕塑学会欢迎您!  [登陆]
会员官网 MEMBER ZONE
陈长伟ChenChangwei
http://chenchangwei.csin.org.cn
我的文章My Publications
塑造60年 --1950-2010云南雕塑 陈长伟
陈长伟

塑造60年

--1950-2010云南雕塑

 

短短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是如此的短暂不值一提。对云南雕塑来说,1950-2010年这60年见证了几代人的努力。要说清楚这段历史,需要大量的时间,梳理大量的文字、图片,只能是个简述。这里说的雕塑是个相对狭义的概念,是孙振华博士在《中国当代雕塑》中所使用的雕塑概念,没有包括装置、行为、新媒体等泛雕塑的方式。

雕塑是人类文化精神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地方的文化精神,多依存在高等学府和文化名流中。说到云南雕塑,不能不提及上世纪50年代末成立的云南艺术学院这所云南艺术的最高殿堂,如果去掉这所学院历代为雕塑事业做出贡献的教师们,云南的雕塑历史将会失去最主要的色彩而显得虚弱和贫乏。因为绝大部分和现当代有关的雕塑艺术活动都和曾在、现在仍在云南艺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的他们有关。

一、云艺建立初期云南的雕塑家

廖新学先生作为中国现代雕塑的先驱之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人物,第一个要提到的云南雕塑前辈。他曾向当时在云南省立美术学校任教的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雕塑科的吉川保正先生(1893-不详)学习雕塑,吉川是在1926年,经也曾留学东京美术学校的李廷英先生(时任云南省立美术学校校长),请求东京美术学校校长物色到的雕塑教师,吉川在云南虽只任教了一年(1928.3.8-1929.2),却如廖新学所说,吉川先生为他到法国留学奠定了最初的西洋雕塑基础。廖新学到法国后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主修雕塑和绘画。雕塑作品《掷铁饼者》、《牧羊人》等获得法国沙龙的金、银、铜奖达九次之多,当时的《巴黎报》以英法文版评价说:“廖新学是欧洲最有影响的中国雕塑家之一”。英年早逝的他是云南文化最大的缺憾,是他为云南培养了第一批美术人才。如果廖先生当时应滑田友先生之邀去到中央美院任教,一切便改变了,作为云南雕塑后学,廖先生选择留在故乡,这是我们的幸运,却也有着后辈对廖先生命运的感慨。廖先生在20世纪30、40年代创作的雕塑作品是其一生的精华,作品宁静、细腻,内在弥漫着强烈的生命力,拥有法国古典雕塑中高贵的精华血液。50年代的廖先生因为繁重的行政职务和当时国民审美的干扰,创作的雕塑作品增加了许多政治色彩,却在艺术的纯粹性上明显减弱,这是时代的局限和遗憾。

廖先生回国的前一年即1947年,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中国数学家熊庆来之子熊秉明先生开始了他的留法生活。熊秉明先生1937年随父亲到云南,1948年学习雕塑之前一直学习哲学,1948年转习雕塑,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此后五年曾师从纪蒙(Gimond)教授、穰尼俄(Janniot)教授,并在查德金(Zadkine)、俄里戈斯特(Auricoste)等现代雕刻家教室学习。可惜没有能在任何资料上找到廖、熊两位先生在巴黎是否相见的消息。熊秉明和袁晓岑两位先生缘分却颇深,1940年袁晓岑就与熊秉明、刘文清等组成谷风画社;袁晓岑最初向徐悲鸿先生请教也是熊秉明一块陪同去的。吴冠中先生对熊秉明50年代的创作曾说:秉明利用现成的或废旧的铁片铁块铁条铁钉,一经锤打,巧妙地构成狼、犬、乌鸦、鹤、鸽子…,敏锐而锋利,半抽象的形态,我一眼看到了八大山人的探索心态。作品予人简洁、洗练的水墨大写意式的抒情感,具中国传统中追求的逸品情致。’熊先生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基础,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融合东西的艺术作品。

廖新学先生是云南现代雕塑和云南高等美术教育的真正创始人和奠基者。1959年,云南艺术学院正式成立,是在廖先生回国后创办的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科的基础上诞生的。云南艺术学院的建立是云南雕塑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云南雕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可以说,云南艺术学院是云南雕塑的发源地和聚集地。当时的云艺就拥有了正规的五年制大学本科雕塑专业和优秀的教师队伍--袁晓岑、许章衡、戴广文、李梦玲、张元真。

廖新学去世后一年,云南的另外一个雕塑大家袁晓岑先生调至云艺美术系任首任系主任,后任副院长。同年底,学国画出生的毕业于广州市美术专科学校的广东阳江人许章衡先生(1911-1991年)调到云南艺术学院教授雕塑和国画。袁晓岑20岁从贵州只身到云南求学,便一直留在昆明,直到去世。他是建国后第一个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的雕塑家,也是全国唯一健在的时候就拥有“艺术园”的艺术家。袁晓岑学国画在前,雕塑在后,国画的造诣和社会认可的程度较雕塑高,其雕塑和国画相互增进,雕塑中有着国画的灵气和潇洒,写实结合写意,泥味十足,没有拘泥于作品形象的真实,更多的赋予雕塑灵动和连续的流动之美,诗意中蕴藏东方审美精神。王朝闻先生曾评论过:“画家、雕塑家袁晓岑的作品,不只创造性地体现了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别与联系,更可贵的是诗意与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统一”袁晓岑先生在画国画的同时,以少数民族、重大事件为题材,创作了许多雕塑作品,如《金沙水暖》、《伯乐相马》、《驼峰情》等,雕塑作品《母女学文化》参加前苏联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等。袁先生在教授学生雕塑的同时不忘教育自己的儿子袁熙坤,让他后来也成为了一个雕塑家,并创办北京金台艺术馆任馆长。

许章衡雕塑作品《红军与彝族兄弟》、《洪秀全》(与潘鹤合作)胸像,均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并受到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1961年到云南艺术学院教授雕塑的戴广文和李梦玲夫妇,他们带来了中央美院雕塑系的血统。戴广文作品《画僧-担当》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中国美术馆收藏,李梦玲的《竹楼小坐》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小阿诗玛》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我曾在戴广文的一个学生家里看到他当年随意做的一块很小很薄的石膏浮雕头像,时隔近30年,依然能感受到戴先生那飞扬的双手在极其扎实基本功后的洒脱,没有标准的眼耳鼻唇,却有着鲜明的人物特色。戴广文夫妇在云南艺术学院雕塑系任教24年之久。

张元真是廖新学教授的雕塑学生中仅有的女生,一直蒙受廖先生的艺术熏陶,习作《新平傣族》,廖新学亲自改过,深得神采。张元真195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成立雕塑创作室兼主任,吸纳部分毕业的学生作为成员,如纳英等。为新中国云南的现代城市雕塑开了先河。一些作品尝试抽象因素的构成和大块面的整体概括,充满力量,如《击鼓》、《聂耳》等;当然,其作品中也有着柔美、婀娜的女性形象,如《清泉》、《阿诗玛》等。

云南的城市雕塑里很早就有大家的身影,早在1939年,民国时期雕塑代表人物,城雕开山大师江苏吴县的江小鹣先生1894—1939)就在云南大理塑有龙云青铜骑马像,只可惜该作品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熔毁。如果有缘,我想廖先生、袁先生会带着学生去看到这件作品,应是心领神会,不需要言语的。

1966年“文革”后,雕塑专业停办直至1985年恢复,期间许章衡、戴广文、李梦玲调离云南。云南这20年来的雕塑队伍开始显得形单影只,城市雕塑作品也都良莠不齐,代表艺术家个人面貌的架上雕塑作品很少。

二、文革后的云南雕塑家

上海人朱祖德和袁晓岑一样也是20岁就独自到云南,在云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了13年后调到云南艺术学院。刚到云艺三个月却因公去世,他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雕塑家特殊的个案,一个例外。著名批评家王林先生的话可能更有说服力:在中国雕塑无甚作为的80年代,朱祖德以其对物态变化的悟性和对虚空虚无的把握,把几何抽象雕塑和东方流变思维完美结合,创作了数十上百件个人作品,堪称中国现代雕塑的代表人物’朱祖德在自家住房阳台上洗衣槽内完成了他一生所有镀铜雕塑。这些雕塑一直在影响改变着后人,作品曾参加中国标志性的重要大展1989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但随着朱祖德的英年早逝(廖、朱两位先生的英年早逝,足以让云南后学每每想起捶胸顿足),这位代表了80年代形式探索成就的雕塑家慢慢为人所忽略,这是历史的悲哀。

和朱祖德一同到四川美院进修的陈龙生也曾多年受聘任教于云南艺术学院雕塑系,作品形式感强,强调美的因素。《边疆风情》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更夫》获云南省雕塑作品展一等奖。

云艺1959-1961级的16个学生中,张志禹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更多的继承了前辈的传统,也巩固了自廖新学以来建立的雕塑专业的教学体系。曾任云南艺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近十年,独自支撑着雕塑系的旗帜,创作大量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如《徐霞客》、《红军渡江纪念像》(合作)、《金花》等。作品受袁晓岑、戴广文影响较大,结构严谨,手法朴素,注重雕塑技术的含量。后期作品尝试现代感的制作。为云南雕塑队伍的初步建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徐霞客》获1990年首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奖,《超越》获国际奥委会总部特等奖并被永久收藏等。

三、新世纪繁荣、多元的云南雕塑现状

2002年,云艺有了一批全新的雕塑教师队伍--刘建华、李坚、李加青、杨小波、张仲夏、陈长伟。2010年张吉洪由附中调到雕塑系。

1989年到云南艺术学院任教的刘建华是让云南当代意义的雕塑作品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人。在云南的十六年里,他完成了前期创作最重要的《自然》、《精神的指向--游离》、《彩塑作品--旗袍》、《迷恋的记忆》、《日常·易碎》系列作品。2004年调离云南定居上海的他,对云南仍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他说:“云南是我这一生到目前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在云南时和朱祖德的多次交流探讨,让刘建华看到了不一样的独立思考的艺术家典范;筇竹寺黎广修师徒塑造的500罗汉也无时不在启发着他,刘建华拓宽了云南雕塑界和世界的交流,丰富了雕塑的语言,更注重作品的精神性和观念性传达,到他这里,已经把云艺雕塑系前辈所创建的雕塑观念极大的推进了一步。参加过32、34届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和50届威尼斯双年展、第七届威尼斯国际雕塑及装置展等无数次国际大展并获奖,是中国当代在国际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大学期间深受刘建华影响的陈长伟,早早的开始了自己对外广泛的交流。对他2002年创作的系列作品《前世今生之十二生肖》,孙振华是这样评述的:‘陈长伟的作品具有明显的中国叙事方式的特征,这种对中国人传统文脉的呼应和借用,使他的作品打上了明显的中国文化身份的印记;《前世今生之十二生肖》近乎于一个当代的中国神话。’05、06年的两次赴法国展览、交流,让陈长伟的作品产生了根本的改变,王林写到:‘不管是山水还是花卉,不管是基本元素(几何变异)还是政治题材(熊猫自慰),陈长伟在疙疙瘩瘩、粘粘糊糊,繁复到让视觉恍惚、心理迷幻的肌理中,表现出精神的迷茫与困境,成为图象消费时代的文化象征。’《国土-古山水采样》系列参加“从西南出发”西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7,《生肖柱》安放在上海世博会世博轴雕塑长廊中国馆旁,被永久收藏,《呼·吸》系列参加“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展览等。

张吉洪在2010年调到雕塑系之前一直在云艺附中任教,当过普通教师,当过副校长。其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他和云艺美术馆副馆长夏维先生策划实施过昆明市区重要的几组青铜“写实雕塑”群,成为昆明主要的城市景点。其中张吉洪创作的雕塑作品《下棋》、《机器水》深得广大市民的喜爱,并获云南省美展一等奖,但张吉洪似乎并不满足这样的结果。2003年春,张吉洪、陈长伟开始计划要改变、丰富云南城市雕塑现状,经过两年的准备,2005年,两人组织策划中国昆明首届国际雕塑节,雕塑节让大家看到了雕塑形式的多样性,让“雕塑艺术”进入云南普通民众的视野,普及了民众对“雕塑艺术”的审美。因为前期成功的城市雕塑“亮点”干扰限制了人们的审美,同时也局限了官方视觉和要求,大量的“写实雕塑”运营而生,这个美丽而沉重的壳在雕塑节时被彻底击破。雕塑节应是云南雕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雕塑节同时还邀请了著名画家毛旭辉、李季、曾晓峰参与,三位油画家为昆明留下了精彩的雕塑作品,扩大了雕塑的包容性。有别于廖、袁时代的云南雕塑多元化尝试,其实在朱祖德时侯已经开始,只是因为没有规模,没能有雕塑节这么大的影响。张吉洪在后期作品中进行当代性的尝试,作品《梦幻始发》系列、《向左向右》等在前期作品上有了突破。

云南昭通出生的李坚为人中肯、朴实,雕塑也显得厚重、浑朴。他和中央美院雕塑系硕士,现居北京的曹晖是云艺87级同学,作品的状态却大异,李坚的作品用大量时间堆积,来自心灵深处,神秘具东方色彩。没有大声的喧哗和对生活的宣泄,有的只是安详的、现代主义的,持续状态的作品,曹晖的作品经过了几个阶段大的动作,著名批评家冯博一先生就他的新作《揭开你》所说:曹晖的系列新作的丰富和逼真乃是对于人类现实给予寓言化了;在他创作完成并呈现的同时,他也完成了对现实的戏谑和颠覆;曹晖的夸张表现在这里推向了极端;他的动物变形记也是魔幻色彩浓重的后现代叙事。’李坚和曹晖是艺术的两个极端。李坚《作品34号》参加越南第四届国际雕塑邀请展并被收藏,《头像-1》获云南省雕塑展二等奖等;曹晖作品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参加“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展览等。

李加青和姜鹰同是云艺92级的同学,两人都是班上的佼佼者,李加青作品有着女性雕塑家的单纯、敏感,作品《玫瑰色的梦》获“美苑”杯三等奖,后就读中央美院雕塑系研究生,现定居美国。姜鹰自毕业后一直从事城市雕塑的制作。

杨小波和张仲夏在2000年一同到云南艺术学院雕塑系任教。杨小波后又到母校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攻读硕士,期间赴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学习,杨小波在作品处理上干脆明确,没有多余部分,娴熟、漂亮的技法让观者很畅快。木雕作品《抱猫的女子》获“美苑”杯优秀奖;《补碗》获云南省雕塑展一等奖,《消失的偶像2》获四川美院雕塑系第二届作品年展研究生奖等。

张仲夏在鲁迅美术学院本科学的是抽象现代金属雕塑,研究生阶段又回到鲁美,拜在陈连富门下学习具象雕塑,作品《云上风景》系列以一个“外省人”对云南好奇而充满爱的眼光,塑造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神秘、粗犷和柔美,让人看到了他优异的回归传统学习的成绩。《为了忘却的记忆I》获美苑杯优秀作品奖,《门》获上海南京路雕塑展优秀奖,《云上风景—傈僳NO.1》获鲁艺杯全国师范院校教师美术作品展览学术奖等。

地方文化的繁荣是多种文化交融汇集后的结果。上世纪九十年代,云南部分大学成立了雕塑专业,毕业的学生开始多起来,云南省正式拥有了一批专业的雕塑队伍,同时,四处求学归来的云南籍、非云南籍的雕塑艺术家们也来到了云南。2010年时,云南雕塑队伍里已经汇集了大批各地美院、艺院进修、毕业的优秀毕业生和云南艺术学院自己培养的优秀毕业生。

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到英国留学归来的英籍华人李雪丰,李雪丰也曾多年受聘任教于云艺雕塑系;拥有自己“帝国”-土著巢的“怪才”罗旭;清华美术学院(原中工)毕业的钱曼辉;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毕业的李艾东;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的李辰光;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毕业的薛滔;云艺毕业到德国德累斯顿艺术大学攻读研博的陶宜妮;曾作为清华美术学院雕塑系访问学者的李小兵等。云南艺术学院毕业的张永宁、张海鹰、张华、字鹏等等,这些力量给云南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经过几代雕塑家的塑造,“云南雕塑”在1950-2010年的这60年来有了巨大的变化:队伍扩大了,作品形式多样了,作品的精神空间扩展了,和外界的交流多了。也要感恩云南得天独厚的气候,来来往往很多批评家、艺术家、画廊愿意在这片土地上停留。有了更宽阔的平台,相信在云南雕塑家们的集体努力下,云南现当代雕塑会有更美好的发展。但是对云南中青年雕塑家和新生力量,如何在继承前辈优良传统和雕塑精华上放眼世界,打开新的视觉世界;在面对名利和学术时,做出自己独立自主的判断,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陈长伟

2011年08月

 

 

参考文献:

【1】 武俊著《云南高等美术教育史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段锡著《云南美术50年》,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3】 《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精品全集-廖新学美术作品》,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08年版。

【4】 《袁晓岑雕塑选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

【5】 红帆著《云南近现代艺术教育探源1823-1930》,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 陆建初著《人去梦觉时:雕塑大师江小鹣传》,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7】 云南美术家协会编印:《云南美术纪事1989-1997》,1997年11月。

【8】 程净泉《回忆云南第一所美术专科学校》,《云南美术通讯》(内刊)。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塑人塑泥--泥塑课堂教学研究 陈长伟》 下一篇>>> 《2015.03筇竹寺日记 陈长伟》
中国雕塑学会版权所有